搭建智慧工地管理平臺 助力項目審批提質增效
來源:成都市住建局
近年來,成都市建筑行業高速發展,在建工地保持在4000個左右,而質量安全監管面臨人少、項目多、專業性增強等矛盾問題,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城鄉住房建設綠色、高質量發展,通過在全市范圍內推進“智慧工地”建設,加強對施工現場管理、互聯協同、智能處理、數據共享方面的監管力度,形成了一套智慧工地管理體系。建筑企業在多個視頻監控系統的配合下,可輕松實現動態的人員、項目位置、狀態、進度等安全管理。
成都市建立智慧工地平臺,通過自動監測、線上巡查,全天24小時全方位智慧管理,形成無感監管、無處不在、無事不擾的監管模式。通過全流程監測、預警、處置智慧執法,形成全覆蓋、無死角、快處置模式。
施工環境監管智能化。利用施工現場智能監測設備,實時實行施工揚塵、夜間施工、運渣車等動態監測,將監測情況與環境部門、審批和監管部門數據聯動,對超標、違規事項預警。
違規行為分析規范化。通過智能識別功能,實現對塔吊運行違規操作、安全帶(安全帽)佩戴使用不規范等行為識別和預警,促進施工單位深化現場質量安全管理。根據安全生產事故情況,對全市建筑施工安全生產形勢分級顏色預警,及時提醒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提高領導督、督領導的力度。
遠程調度監督日?;?。通過遠程調度功能,實現施工現場與主管部門的視頻連線,實時全覆蓋掌握全市項目進度、質量安全管理現狀及緊急處置情況,并保存監管全過程錄音錄像,讓監督檢查與現場處置透明陽光。
現場人員管理簡單化。為適應施工現場人員變化頻繁、信息準確采集困難的實際,與聯通、移動和電信三大通訊運營商合作,利用個人健康碼信息唯一性,結合基站定位與工地電子圍欄技術,真實掌握施工現場人員動態,實現施工現場實名制管理和考勤。
8月5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關于印發智能建造與新型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可復制經驗做法清單(第一批)的通知》向全國推廣了“我市智慧工地建設標準”的做法。智慧工地實現了工地管理的無感監管、無處不在、無事不擾,也是我市強化事中事后監管的重要舉措。12月,“成都市智慧工地平臺”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確定為第一批智能建造新技術新產品創新服務典型案例。自2019年智慧工地運行以來,目前全市有3886個項目接入智慧工地平臺,實現在建工地全覆蓋,共發出預警信息300萬余條,發現安全隱患7600余條、文明施工問題3000余條。
總結:我市在注重提升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效率同時,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力度。在“雙隨機一公開”檢查和市場主體全覆蓋信用監管體系的基礎上,繼續加強“智慧工地”建設,提升施工現場治理實效,探索構建“無時不在,無事不擾”監管新模式。目前,形成了質量管理、安全管理、文明施工、考勤管理、智能識別、活動保障、綜合分析、歷史回顧八大類35個具體應用場景,主要包括高墜整治、揚塵監測、隱患快處、視頻連線、夜間施工、班前教育、活動保障、效能督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