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審批 無感監管 打造成都市工程建設項目審批4.0版
來源于:成都市住建局
好的營商環境是一個城市競爭力和生產力的核心所在,其中,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辦理就是綜合考量城市營商環境的一個重要指標。
自2018年以來,成都市在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中不斷開拓創新,從優化營商環境的1.0到4.0版,著力減材料、減時間、減成本、優服務,打通優化營商環境各項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切實提高政府為企業服務的實效,讓企業體會“有感服務、無感審批”的服務溫度,增強企業獲得感。本期聚焦成都營商環境4.0之核心指標“辦理建筑許可”。
更便捷
施工許可證當天辦結
3月16日,中央儲備糧金堂直屬庫有限公司倉儲物流項目辦事人員周羅平在金堂縣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綜合服務窗口,填寫了一張申請表單,提交了一套申報材料,當天就拿到了項目施工許可證。
營商環境4.0方案實施以來,成都市以全國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試點為契機,通過實施改革1.0完成試點夯基礎、改革2.0對標對表補短板、改革3.0優化提升樹標桿、改革4.0強化監管求實效,將工程建設項目劃分為12種類別,分類制定審批流程圖,實行“一家牽頭、統籌協調、并聯審批、限時辦結”,推動審批事項由71項精簡為33項,參與部門從24個減少為10個,工程建設項目全流程審批總用時從219個工作日壓減至90個工作日以內。
通過建立市區兩級聯動、政府部門窗口三級協調、工程建設項目全覆蓋的審批管理體系,設立跨層級、跨部門、跨區域的線上線下綜合服務窗口,實現全域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服務“無差別受理、同標準辦理”。
在邛崍市,率先打造的“無窗審批,專員服務”,打破了以往“前臺接件,后臺審批”的傳統模式,去柜臺、無窗口,設立審批服務專區,營造開放沙龍式場景,為企業一對一配置項目專員,建立“一企一檔”的服務機制,營造無審批感的氛圍,讓企業體驗到賓至如歸的貼心服務,真正實現審批服務“無距離、有溫度”。
據統計,工程建設項目從具備基坑施工條件到取得施工許可的時間間隔,最短為13日,最長為331日,平均時間間隔為79日。為充分利用企業申辦間隔期,成都市自2014年開始,在全國率先探索推行企業按需求分三段申領施工許可證,通過構建“建設主體+社會機構+行政部門”三方監管新模式,科學簡化基坑部分施工許可證的辦理條件,促進建設項目盡早動工。
去年,國務院辦公廳向全國推廣了“成都市推行按施工進度分階段申領施工許可證”的改革經驗。改革實施以來,全市共有2183個企業項目申請分段辦理了施工許可,辦事企業滿意度達100%。
更智能
工程建設事中監管“無死角”
“打開視頻監控軟件,在界面左側監控點位欄中選擇想要查看的工地,點擊進入,我們就能看到這個工地的視頻監控畫面了?!?/p>
3月16日下午,在龍泉驛區住建局智慧工地指揮中心,工作人員向記者展示了“智慧工地”的操作界面,“點擊工地大門口,這里安裝的槍機攝像頭可以幫助我們查看工地門口洗車臺的使用情況和所有出入工地車輛的清洗情況?!?/p>
在同一時間的金牛區住建局智慧工地信息中心,工作人員通過點擊工地塔吊上面安裝的球機攝像頭,從高處俯瞰工地全景,可以實時查看遠在10多公里以外的工地運行情況……
為破解建筑行業監管中建設工程數量多、施工工序復雜、監管手段落后等難題,近年來,成都市堅持放管結合、管服并重,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把治理數字化作為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的關鍵路徑,在全市范圍內建立全流程、全覆蓋的智慧工地監管平臺。
通過建立智慧工地“線上線下聯動、市區兩級聯動、市場現場聯動”等協同工作機制,形成無處不在、無事不擾的無感監管模式。以數字賦能智慧“新城建”,實現全流程監測、預警、處置智慧執法,形成無死角、快處置的風險處置模式。
據介紹,該系統還整合公安部門“天網系統”、城管部門“運渣車管理系統”等部門管理系統和工地自帶的音影設備,全天候無死角監測工地范圍內施工行為,對揚塵監測、市政道路建設超期占道打圍、混凝土生產及使用過程質量違規、塔吊運行違規操作、安全帶(安全帽)佩戴使用不規范等行為自動識別預警,促進施工單位深化現場質量安全管理,真正實現工程建設事中監管“無死角”。
截至目前,全市符合安裝條件的3520個項目已全部接入智慧工地平臺。這也意味著,成都市聚焦管好“一件事”,打造的全市建設工程“無感監管”系統邁入數字化新時代。